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參與式教學與研究發展辦公室(以下簡稱:商學院PERDO辦公室)與商學院EMI/ETP Program共同於04月16日舉辦商學院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以「掌握EMI教學精髓」為題,特地邀請企管系副教授朴星俊與資管系副教授周致遠,以他們的自身經歷,分享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方法,期許透過他們的教學經驗,將優良的教學知能與技巧有效傳承。
秉持著No Tricks信念 為學生打造剛剛好的學習環境
工作坊一開始,邀請畢業於韓國科學技術院 (KAIST) 管理工程學博士的朴星俊老師,向大家從「教學」、「學習」、「課堂管理」三個面向進行介紹。朴星俊老師提及,教學的本質是將知識、經驗與技能轉化(input)成學生學習成果的過程(output),「它們都是具專業屬性的。我無法給出一個總結性原則可以套用,因為這真的取決於你的學科領域。」即便如此,他強調,在教學上教師們應秉持「No Tricks」的信念,以誠實、直接、專業的核心價值傳遞全面性的知識,給予學生十分重要。
「如果一項任務太簡單,我們就會處在舒適區,對吧?相反地,如果任務太有挑戰性,或是有些事情根本做不到,我們就會感到焦慮。」朴星俊運用人類的天性,根據學者Lev 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進行解釋,他認為作為教師的關鍵任務,便是創造給學生「剛剛好」的環境,讓他們在可以掌握的基礎知識上,再加上一點挑戰感,將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此外,他建議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差異,採取「參與式學習」的做法,以學生為中心,刺激學生思考、多表達、多書寫,甚至教導他人,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朴星俊舉例,在MBA課程上,他會特別邀請具有專業背景的學生,在課堂上擔任分享者,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並讓其他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反思,這樣的課堂形式,將不再侷限於由上而下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同學間橫向交流,互相精進彼此。
在詳細介紹完「教學」、「學習」後,最後朴星俊介紹「課堂管理」方式。「在小組簡報及分組上,我期待學生活用黑板而非 PPT。」朴星俊認為,學生上臺不能單純按照簡報上的文字報告,而需要在融會貫通後,以口述加板書輔佐的形式呈現。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他更採用不同的課程設計,例如在大學端的課程,朴星俊會以小考、講授、分組活動,及理論與反思的方式分配課堂時間,但在MBA課程,則著重個案討論、分組,及理論與反思,了解學生的組成及教學核心重點是課程設計的關鍵。
當好老師無標準 第一步先建立自信
「成為一位好老師,並沒有什麼普遍適用的標準。」緊接著登場的是周致遠老師,他畢業於美國普度大學科技領導與創新學系博士,擁有豐富的資料庫管理、資訊管理、社群媒體與數位行銷等專業背景,有別於朴星俊老師著重於分享英語課程內容或結構的設計,他則是分享針對新進老師英語教學準備的指南。周致遠認為,教師身為「分享者」的身份,不僅需要分享知識,在課堂也必須讓學生願意相信自己,讓學生信服是重要的事。「不管以英文或中文教學,這都只是教學的媒介。」他強調,找到自己的特色與建立信心,是做好教學的第一步。
周致遠推薦老師們可以善用網路上的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例如時下流行的MBTI、DISC人格測驗等。他說明,「測驗告訴你的是你『對』的地方,而不是你『錯』的地方。」藉由不同的測驗將有助於大家了解自己的優勢,當教師對自我掌握度越高,在臺上的教學將越有自信。在EMI 課程規劃上,周致遠建議,若是必修課程須把握四大要領:明確掌握須涵蓋內容、諮詢資深教師或業界朋友、多搜尋優質教材,以及定期回顧與優化課程內容;選修課程上,規劃的要點與必修課程相似,但須避免太有創意而失焦。
除了提點課程設計的方法外,周致遠也不藏私地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他認為,商學院的學生英語能力不差,因此請教師們毋須擔心全英授課學生的吸收程度,他也鼓勵教師們可以善用EMI課程的助教資源,不僅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助教也因為年紀、經驗等和學生相似,更接近學生的需求、了解彼此的痛點。「透過眼神接觸、重複句子等,判斷學生的理解。」此外,他也建議,可以透過課間與課後詢問學生、諮詢助教,或與同事討論等,適時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不斷地滾動式調整課堂的教授模式與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