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EMI公開觀議課 邱健嘉助理教授展現財金專業與英語教學實踐力

跨校EMI公開觀議課 邱健嘉助理教授展現財金專業與英語教學實踐力

114 年10月29日,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資源中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合作,舉辦跨校英語授課(EMI)公開觀議課活動。本次課程由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邱健嘉助理教授主講,課程主題為 Financial Management。邱老師於今夏代表政大參與臺師大主辦的2025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英語師資移地培訓,本次公開觀課亦展現其研習成果與教學設計實踐。活動當日,雙語多元文化推動辦公室副執行長、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兼副教務長暨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 許志堅教授 蒞臨致詞,並肯定跨校合作在推動EMI教學實務中的重要意義。同時邀請政大英國語文學系 黃怡萍教授參與議課對談,及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謝文琪助理教授擔任觀課教師,共同參與課後教學交流與專業討論。

在正式授課前,邱健嘉助理教授先於「說課」環節向觀課教師與與會者說明課程背景、學習目標及設計理念。邱老師指出,本課為大學部入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解與實務應用能力。課程聚焦公司財務的核心概念,包括財務分析、資金規劃、投資決策、風險與報酬、資本預算及市場運作等。邱老師說明,當日課程的三項主要學習目標為:理解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 FCF)的計算方式;應用折現現金流量(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模型進行企業估值;並透過分組合作,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真實公司財報分析,以培養學生的財務判斷力與英語溝通能力。

在課程進行中,邱老師採用任務導向與協作學習設計,結合企業真實資料引導學生連結理論與實務。課程開場以台積電與特斯拉股權研究報告作為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師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否被高估或低估?」學生隨後以小組討論方式回應,邱老師再將討論延伸至企業估值的理論與應用。接著,邱老師清楚說明當日任務與學習流程,指導學生分組選擇一間上市公司,搜尋其財報資料,並依 FCF 公式計算自由現金流量。邱老師以台積電為範例,逐步示範變數來源與計算方法,並帶領學生於 Google Sheet 模板上實作操作。

邱老師全程以英語講授與提問,並提供關鍵字彙與句型支援,協助學生在討論與報告中更流暢表達。學生完成資料蒐集後,各組運用指定折現率進行估值,計算公司合理價值並與實際市值比較。邱老師巡迴各組觀察討論、確認計算步驟,並即時提供指導與語言回饋。課程最後,每組以兩分鐘簡報呈現成果,說明公司背景、主要財務數據、估值方法與結論。邱老師根據學生報告內容與回答進行測驗,檢核學生對 FCF 與 DCF 概念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學生同時需繳交簡式估值報告,作為本次任務的學習成果。

在隨後的議課環節中,觀課教師與專家教授進行深度討論。與談者一致肯定邱老師以表格化方式呈現學生成果的教學設計,認為此策略有助掌握學習進度並促進全班互動。多位教師也讚賞課堂節奏清晰、英語表達自然流暢,能以適度的語言難度引導學生理解專業內容,並靈活運用數位工具輔助學習。在改進建議方面,與談者提出可進一步明確規劃教學助理(TA)分工,以在小組指導階段提供即時協助;並建議使用共編表格以即時掌握各組進度。針對學生程度差異,教師可安排進度較快的學生協助他人,或於課前以示範演練的方式強化理解。討論中,邱老師亦回應教師提問,分享對學生使用人工智慧輔助計算的看法。邱老師指出,AI 工具雖能加速數據處理,但仍可能產生邏輯或輸入錯誤,因此應作為輔助而非依賴工具。未來評量設計將納入申論題,以更全面檢視學生的分析與思考能力。

本次跨校 EMI 公開觀議課,不僅展現了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深度,也體現邱老師將海外培訓所學融入課堂的成果。透過跨校協作、專家觀課與教學交流,政大英語教學資源中心持續推動 EMI 教學品質提升,促進教師在專業內容與英語教學策略上的雙向成長。

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兼副教務長暨雙語多元文化推動辦公室副執行長 許志堅教授蒞臨致贈感謝狀予政大英國語文學系 黃怡萍教授。
由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邱健嘉助理教授講解課程,課程主題為 Financial Management。
課程進行中,邱老師採用任務導向與協作學習設計,並巡迴各組觀察討論,即時提供指導與語言回饋。
在議課環節中,觀課教師與專家教授進行深度討論。與談者給予肯定,也提出建議。
觀課老師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謝文琪助理教授(左),政大英國語文學系 黃怡萍教授參與議課對談(右)與主講老師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邱健嘉助理教授(中)合照。
「EMI 在臺灣的意義」——推動雙語教育應兼顧教師支持與在地實踐

「EMI 在臺灣的意義」——推動雙語教育應兼顧教師支持與在地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資源中心於10月13日舉辦「EMI 在臺灣高等教育中的意義」(What Does EMI Mean for Taiwan?)講座,特邀 2025–2026 年美國在臺英語教學研究員(English Language Fellow)Jye Smallwood 博士候選人蒞校演講。Smallwood 以其多年在多國從事教師專業培訓與英語教學的經驗,與政大教師及教學助理分享對 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教育的觀察與省思,並探討臺灣在推動雙語政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Smallwood 以國際視野開場,闡述 EMI 的核心概念與發展脈絡。他指出EMI 並非單純的「英語教學課」,而是一種以英語為授課語言、教授專業內容的教學模式,其重點在於知識的傳遞與思辨能力的養成,而非語言學習本身。從 1999 年歐洲《波隆那宣言》以來,隨著全球化與學生跨國流動的趨勢,EMI 已成為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Smallwood 強調臺灣近年推動的「2030 雙語國家」政策正是這股全球潮流的一環,但在實際執行上仍需回歸教學現場,思考教師與學生的真實需求。

講座中Smallwood 進一步說明 EMI 與 CLIL(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的差異。他指出CLIL 同時重視內容與語言能力的培養,而 EMI 則以學科內容為核心,不刻意進行語言教學。若教師誤將 EMI 理解為「全英授課」或「英語強化課程」,可能造成教學焦慮與學生理解落差。他提醒教師應意識到語言在課堂中的中介角色,適度提供語言支持,幫助學生在理解學科內容的同時,也能逐步提升英語運用能力。

Smallwood 亦從語言政策理論的角度,分析 EMI 在不同層級的推動現況。他指出在宏觀層面,政府多以國際化與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但政策目標往往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評估與品質保證機制;在中觀層面,各大學為回應政策壓力積極開設 EMI 課程,但師資培訓與課程品質差異明顯;而在微觀層面,教師則常面臨語言能力焦慮、教材在地化困難及教學策略不足等挑戰。Smallwood 認為臺灣 EMI 政策的推動多屬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若能納入教師與學生的實際經驗與回饋,採取更多自下而上的策略,將有助於提升課程品質與學習成效。

針對 EMI 在臺灣的實施現況,Smallwood 指出目前教師與行政單位在 EMI 的定義與目標上仍有不同理解,因此在課程執行上呈現多元樣貌。部分系所雖已開設 EMI 課程,但教師在課程設計與語言運用策略方面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Smallwood 認為許多教師在英語授課過程中展現高度投入與專業精神,同時也希望獲得更多系統化的教學指引與支持,以提升課堂互動與學生參與度。他表示隨著各校逐步累積經驗並持續分享良好做法,EMI 教學的品質與成效將能更趨成熟。

講者同時指出EMI 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更象徵學習模式與教育文化的轉型。教師需理解學生在外語環境中學習的心理歷程,降低其焦慮感並營造安全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在理解與表達上更加自信。此外臺灣學生往往低估自身的英語能力,但若能獲得適當的語言與心理支持,其英語與學科表現皆能同步提升。Smallwood在結尾強調,EMI 為臺灣高等教育帶來了重要的國際化契機,也促使教師重新思考教與學的本質。唯有透過明確的政策指導、具體的語言支援以及完善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EMI 才能在臺灣教育體系中穩健推展。他鼓勵教師持續關注 EMI 的研究與在地實踐,從課堂出發,讓學生在理解力、自信心與國際競爭力上共同成長。

英語教學資源中心致贈講者Jye Smallwood 博士候選人(左)感謝狀。
講者Jye Smallwood 博士候選人在講座中探討了一個關鍵問題:「EMI 是否能提升英語學習成效?」。
與會者踴躍分享意見。
與會者踴躍分享意見。
全體合照。

EMI 在臺灣高等教育中的意義What does EMI mean for Taiwan?


【演講主題】EMI 在臺灣高等教育中的意義

【日期】114年10月13日 14:00-16:00 *認證2小時

【地點】行政大樓7樓第一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MzKaMm

【講題摘要】

這場講座將聚焦於 EMI(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全英授課) 在臺灣高等教育中的意涵與影響。隨著大學積極推動國際化,英語逐漸成為連結世界的重要媒介,不僅影響課程設計,也深刻改變了教學、學習與校園氛圍。講座將探討英語在大學中的多重角色,並透過研究資料呈現臺灣師生對 EMI 的態度、信念與實際操作,進一步分析 EMI 在本地教育環境中的挑戰與可能性,進而思考一個核心問題:「EMI 在臺灣的脈絡下究竟代表什麼?」

【講者資訊】

講者:Jye Smallwood

講者現職:劍橋大學博士生

Jye Smallwood 透過美國國務院 English Language Fellow 計畫來到政治大學,協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他擁有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與語言教學碩士學位,現正於劍橋大學理論與應用語言學博士班攻讀博士學位。Jye 的專長結合語言教學與學術研究,特別關注於英語作為教學媒介(EMI)環境中的學習成效與評量方法。

Lecture TitleWhat does EMI mean for Taiwan?

TimeOctober 13, 2025 (14:00–16:00)

LocationFirst Conference Room,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7F

Registrationhttps://reurl.cc/MzKaMm

Abstract

This lectur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EMI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With universities placing increasing emphasi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English has emerged as a key medium for global engagement, shaping not only curriculum design but also the practices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campus life. The discussion will highlight the diverse roles English plays in academic settings, draw on research to present Taiwanese faculty and students’ attitudes, beliefs, and experiences with EMI, and conside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t brings to the local educational landscape. Ultimately, it will address a core question: “What does EMI represent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Speaker

Speaker:Jye Smallwood

Current position: Doctoral Researcher,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ye Smallwood is currently based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hrough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English Language Fellow Program, where he supports students in developing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He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is pursuing a Ph.D.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is expertise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learning outcom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n EMI contexts.


政大商學院國際沉浸課程 跨國菁英齊聚探索亞洲商業潛力

政大商學院國際沉浸課程 跨國菁英齊聚探索亞洲商業潛力

【商學院訊】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NCCUC)於2025年5月及7月舉辦兩梯次「國際沉浸式課程之深度臺灣(Global Immersion in Asia, GIA – Taiwan Insights)」課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國際學生齊聚一堂。這場為期七天的學術工作坊以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為主軸,結合嚴謹的課程、文化探索與產業交流,旨在以多元的方式深入了解在迅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下臺灣企業的韌性。

今年度的GIA分別自於月18日至24日及7月28日至8月2日舉行,匯聚了13國、19所院校的38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生、業界專家與知名學者,共同展開沉浸式的學習之旅。配合今年企業專題,課程主題涵蓋亞洲市場、商業策略與創新發展,並結合故宮歷史文化與在地人文導覽,讓學員從多重視角體驗臺灣的經濟脈動與文化魅力。

政大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陳嬿如教授於開幕式致詞時指出,政大長期致力於推動跨文化學術交流,本次課程以「文化脈絡與數位創新」為核心理念,搭建觀察科技與產業環境新興趨勢的優質平臺。參與者亦包括多所商學院姊妹院校的學生,展現政大商學院深植多年的國際網絡實力。

課程以「六季生態茶園」的採茶、泡茶體驗與歡迎晚宴揭幕。這段沉浸式的體驗為整週行程定下基調,結合了文化欣賞與社群交流。首場學術活動在正式的歡迎儀式後進行,透過「領導與團隊」課程中的互動式合作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在國際商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

今年度企業專題的配合廠商是「柏瑞有限公司Brave Company Limited」,該公司由政大資科校友、同時也是商學院EMBA校友顏溥成所創立的國際型企業。企業參訪時,創辦人顏溥成親自分享其自2014年創業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核心理念,並介紹公司獨特的產品,與會同學也踴躍進行交流互動,課程也安排親手體驗製作香氛蠟燭,不論知識或體驗都收穫滿滿,留下深刻印象。

為進行專題研討,同學們在政大商學院優秀的師資以及業師帶領下,接受一連串密集的學術課程,探討行銷策略、產品設計、永續發展、數位轉型和國際稅收等領域的現實挑戰,透過理論框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幫助同學更加了解亞洲多變的商業環境與動態趨勢。除了課堂內的理論探討,課外的企業參訪和文化之旅更豐富了多元的學習體驗,藉由實地參觀臺灣具重要歷史意義的景點、夜市和創新中心,親身見證臺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巧妙融合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化並存的社會氛圍,正是亞洲商業環境的一大特色。

課程的最後,同學們以分組專案的形式,針對本次企業專題的挑戰提出建議解方,各團隊運用了這一週所學到的各種學術理論與實際觀察,展現出卓越的策略思維與創意,精彩簡報更令所有與會者讚賞不已,同時也為這一連串的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管理學院的 Uri Ariel Chen Yahalom表示,透過參與本次課程能有機會和來自不同國家跨領域的專業人才交流,是相當難得的跨文化體驗;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薛婷婷則表示,她對區域經濟趨勢與成長潛力充滿好奇,期望課程從中獲得第一手的洞察。

隨著GIA課程的落幕,學生們在學術理論之外,也透過親身體驗的文化交流拓展了全球視野,也對於亞洲複雜又變動快速的商業環境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會者的正向回饋,同時也再度肯定了政大商學院在體驗式商學教育與國際交流的豐碩成果,更鞏固了作為全球商業菁英培育中心之地位。

國際事務副院長陳嬿如教授發表開幕致詞。(照片來源:商學院)
來自世界各地國際學生齊聚,參與為期七天的「國際沉浸式課程之深度臺灣(Global Immersion in Asia (GIA)– Taiwan Insights)」開幕式。(照片來源:商學院)
GIA 學員在桃園的Brave Company Limited工廠圓滿結束一場充滿啟發的學習體驗。(照片來源:商學院)
團隊建立活動中展現出絕佳的團隊合作與協作精神。(照片來源:商學院)
參與「國際沉浸式課程之深度臺灣(Global Immersion in Asia (GIA)– Taiwan Insights)」的學員,與國際事務副院長陳嬿如教授及熱心投入的政大商學院國際事務大使合影。(照片來源:商學院)
跨領域體驗式課程正夯 亞洲名校移地首選政大商學院

跨領域體驗式課程正夯 亞洲名校移地首選政大商學院

【商學院訊】
作為國際型商管人才培育重鎮,政大商學院隨著臺灣在區域產業發展地位竄升,近年成為各國高階管理人才學術交流的首選。今年上半年,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商學院(NUCB) 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CUHK),相繼來到政大進行短期的移地教學課程,顯見國際頂尖名校對於政大商學院之學術實力及高品質課程的肯定,也為跨國學術交流提供良好的典範。

名古屋商科大學移地政大商學院 進行臺灣洞察專案課程
2月下旬,來自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NUCB) 共58位 EMBA 和 PMBA 學生,特別移地政大商學院,展開為期四天的「臺灣深度課程」(Taiwan Insights Program)。本次移地課程由商科大學商學院研究所院長岩澤誠一郎(Seiichiro Iwasawa)親自領軍,足見對於課程之重視程度。商學院國際事務辦公室和產學與外部關係辦公室也特別為了本次的合作,量身打造跨領域課程:內容涵蓋全球政治經濟、企業創新發展及ESG等議題,除了課堂學術交流,也特別安排企業參訪與個案研討等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期望為同學們留下深刻而豐富的學習體驗。
名古屋商科大學國際事務副主任 John Kang讚揚商學院團隊的無縫協調與精心設計。本次參與課程的同學也對迎新活動與領導力課程表示高度肯定。在課程的最後一天,同學們更以本次企業參訪中的全漢企業在日本市場發展為主題,運用四天課程所學進行小組策略報告競賽。最終的這場簡報相當精采,不但濃縮了本次課程所有的精華,也讓學生直面國際市場運營的複雜挑戰,為本次的學術交流畫下完美的句點。

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院來訪 展開企業考察之旅
繼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NUCB) 之後,3月初又迎來了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商管碩士生,移師政大商學院進行為期五天的海外參訪之旅(Master’s Field Study Trip)。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副教授蘇麗文表示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學生,多年來在國際化發展上成果卓著,與政大商學院的淵源更是相當深厚。 

政大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陳嬿如於開幕致詞時,再次重申本次交流課程對於兩校長遠合作具有指標性意義。而政大商學院國際事務辦公室作為東道主,為提供卓越的國際交流體驗,精心為來自香港的同學們規畫為期五天的課程,從迎新活動、校園巡禮到課堂的學術研討以及企業參訪等,讓來訪同學能夠全心投入這場難得的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

國際化校園的重要推手 商院國際事務大使
隨著國際化校園的發展,政大商學院也培育出一批優秀的學術外交人才—商學院國際事務大使(International Programs Ambassador, IPAs)。在國際交流的重要場合,都少不了商學院國際事務大使(International Programs Ambassador, IPAs)的角色,不論是每學期的交換生迎新活動,或者是各種短期移地教學、專案合作之開幕式,都由這群同學們負責將政大以及臺灣的風土民情和優秀事蹟傳播出去,讓每位來到政大的貴客們都賓至如歸。

政大商學院作為國際商學管理聯盟(Part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PIM)的會員之一,積極參與聯盟活動並和各會員校保持友好交流,也期望未來能接下 PIM 亞洲年會的重責大任,進一步彰顯臺灣商管領域的成就。

成功的團隊合作!優勝隊伍自豪地呈現他們的最終傑作,展現策略規劃與合作精神的成果。(照片來源:商學院)
從觀察到創作!學生運用有限的資源,努力重現畫作,展現創意與團隊合作精神。(照片來源:商學院)
政大商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禮品交換,象徵雙方深厚的合作關係與相互尊重。(照片來源:商學院)
迎新會上,IPA國際事務大使充滿活力的饒舌表演讓學生們驚喜連連、熱情高漲,為活動增添歡樂氛圍。(照片來源: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