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EMI(以英語為授課媒介)教學及提升教師英語授課之專業能力,由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資源中心與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精進中心攜手主辦的《清華政大領英計畫:EMI國際認證師資研習課程》,於114年6月9日至13日正式展開。這場為期五天的實體課程屬於Trinity College London CertPT國際認證之35小時授課階段,涵蓋高效授課策略、語言覺察、CLIL導向教學與微型教學實作等主題,吸引來自政治大學14位及清華大學21位教師熱情參與。

在開幕式上,清華大學教務⻑暨原子科學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巫勇賢致詞表示,很高興看到清大理工專長與政大人文背景能夠互補合作,為雙方師資與課程發展開啟新的可能性。 政治大學教務⻑暨中國文學系教授林啓屏則感謝這次珍貴的合作機會,期望透過實地走訪與交流,深化兩校間的教學理解與合作情誼。 政大雙多辦副執行⻑暨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鍾曉芳、清大副教務⻑暨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清華特聘教授劉奕汶、清大英語教學精進中心教學組組⻑、特聘教授林玉俊也一同到場致詞,展現出這項計畫的重視與規模。

課程首日由 ETI(English Teaching Institute)執行長暨英語教師培訓師 Steven Murray 擔任主講,講題為〈Effective Lecturing〉。他強調在EMI課程中,教師須具備清晰的課程結構、適切的語言運用及靈活的互動策略,才能提升教學成效。接續的第二場講座以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為基礎,探討如何透過任務設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語言產出。當日也介紹了「讚美三明治」式的教學回饋方法,強調正向與具體的同儕回饋在微教學中能營造安全、支持性的學習氛圍。

第二天上午的課程由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陳宜欣擔任主講,講題為〈Using Cummins’ Framework to Effectively Develop Cognitive Skills〉。她指出根據Cummins的理論框架,教師可設計具有認知挑戰性與情境支持的任務,例如引導學生以英文描述心像、運用關鍵詞組織語言,並結合圖像、實作或合作活動,以降低語言焦慮並提升參與度。下午則由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中心專任教師 劉文貞授課,主題為〈Fostering Student Speaking in EMI and CLIL Courses: Pedagogical Strategies and Classroom Applications〉。她分享在EMI與CLIL課堂中,提升學生口說能力能促進理解與學習,教師可透過語言支架的運用、課前準備活動以及小組合作任務,降低學生焦慮,進而提高其參與與表達意願。

第三天課程由 ETI 教師培訓師 Jenna Cody 擔任主講,講題為〈Developing Language Awareness: Focus on Functional Language〉。課程旨在讓教師熟悉如何引導學生在學術互動中使用適切的語言表達。

第四天由雲林科技大學語言中心王于瑞講師主講〈Promoting Active Listening in EMI Classes〉。他以主動聆聽為核心,介紹如何設計具引導性與互動性的EMI教學活動,並融合認知與後設認知技巧,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聽力理解。

第五天由雲林科技大學語言中心兼任教師呂宜臻擔任主講,聚焦於〈互動式活動設計與自主學習引導〉。她指出,在EMI課堂中透過設計如簡報、排序、配對等任務型活動,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與動機。教師需設定清晰教學目標、營造支持性學習環境,並透過反思與同儕回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覺察,進一步增強其學習責任感與持續投入的動力。

課程進行過程中,安排了多場小組討論活動,教師們不僅熱烈交換彼此的教學經驗與觀點,更在小白板上記錄下發想與關鍵概念,讓抽象的理論逐漸具象化。互動過程如同學習支架,促進與會教師對課程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與延伸應用,激盪出豐富且多元的教學靈感。整體氛圍熱烈,與會教師們全情投入,主動參與每一項課程環節,展現高度的學習熱忱與專業反思力。此外所有教師還須完成四項延伸任務,從「教材資源評估」、到「現有教材改編」,再到「全新教材設計」與「實施後反思」。每一項作業都要求他們結合理論根基與現場回饋,檢視教材的語言難度、學習目標和學生參與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樣逐步內化的過程,教師們不只是吸收知識,更在實踐中精練了自己的課堂節奏和教學心法,真正將研習成果落實於未來的EMI教學中。

微教學也是本次培訓的核心活動,共有30位教師參與。整體流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為教學示範,每位參與者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擇一主題,並結合自身專業領域或學科知識,進行一段10分鐘的課堂模擬教學。接續進入講師回饋與小組討論,由講師針對個別教學示範提供具體建議,同時其他參與者亦進行即時交流與觀課回饋,依四大觀察指標: 表達技巧(presentation skill)、互動設計(interaction)、語言使用(language)與發音(pronunciation)分組觀察與記錄,以更全面。最後為同儕回饋,全體參與者重新集結,由各小組代表輪流分享觀課重點與回饋建議,藉此促進集體反思與專業對話。教師皆認為微教學是個很好的機會透過觀察其他教師的教學演示,反思自身的上課方式與授課習慣,藉此得以改善或調整之後的上課內容與模式。同時也從每位老師身上學到各種教學精華。針對微教學環節,清大英語教學精進中心學生組組長黃芸茵進行點評與總結,肯定老師們生動教學與課堂互動的表現,特別指出教師走下講台與學生互動、運用手勢與目光交流等教學技巧,有效促進學生理解與專注。同時也建議在簡報製作上應避免資訊過載,適度簡化文字內容,善用指標工具如雷射筆以強調重點,提升視覺導引效果。

這五天從清大校園走到政大,再前往麻布山林,一場場圍繞餐桌的對話中,教師們跨越領域、校際與年齡,分享教學難題與靈感,也交換教學資源與合作意願。活動最後進行畢業證書頒發與合影留念,並以一場溫馨饗宴為本次為期五天的師資培訓課程畫下圓滿句點。教師們不僅充實了 EMI 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知識,也在交流互動中建立深厚情誼,為未來推動雙語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前排左起清大英語教學精進中心學生組組長黃芸茵、清大英語教學精進中心教學組組⻑林玉俊、清大副教務⻑暨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清華特聘教授劉奕汶、清大教務⻑暨原子科學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巫勇賢教授、政大教務⻑暨中國文學系教授林啓屏、政大雙多辦副執行⻑暨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鍾曉芳、ETI執行長暨英語教師培訓師 Steven Murray)。
清大教務⻑暨原子科學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巫勇賢(左)、政大教務⻑暨中國文學系教授林啓屏(右)。
與會者在互動中學習。
Trinity培訓員專業授課。
微教學環節。
與會者小組互動。
大合照。
大合照。
完成培訓獲得畢業證書。